1、党建话语的生成逻辑,党员干部学习教育专题党课,前言,在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党建话语因党而生、因党而兴。经过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不仅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史上的恢宏史诗,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而且以独特的“中国话语”书写了自身建设的苦难辉煌。,在传承创新中发展的历史逻辑,第一部分,在传承创新中发展的历史逻辑,历史的痕迹、时代的烙印深深地印在党建话语中。在初创时期,党建话语明显受到了共产国际的影响,借鉴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话语。早期党纲、党章中
2、出现的“苏维埃”“布尔什维克”等舶来话语便是佐证。,“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话语就是在总结秋收起义失败的惨痛教训时提出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此后,历经战火硝烟的熔铸、和平岁月的考验,“支部建在连上”一直是党的建设的“传家宝”,并作为我们党建党、建军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被逐渐推广到各地、各条战线、各个角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要求全党“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今天,支部已不仅仅建在连上,而且建在网上、建在村组上、建在产业链上、建在楼栋上“支部建在连上”作为党的建设的“传家宝”和宝贵经验,落
3、实到激活“神经末梢”、畅通“毛细血管”、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基层党建实践中。,第一部分,在传承创新中发展的历史逻辑,比如,对于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窑洞之问”,1945年,毛泽东同志给出了第一个答案,“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时隔76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即“自我革命”,并将“坚持自我革命”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两个答案给出时的历史条件不同、时代任务有别,都深刻回应了党的建设和长期执政的重大问题,反映了党建话语继承性和发展性的辩证统一。,第一部分,在传承创新中发展的历史逻辑,在“两个结合”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
4、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为什么行,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做到了坚持“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是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主体,是百年来党建话语的叙事主体和创新主体,其高度的理论自觉和主动创新精神是百年党建话语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第二部分,在“两个结合”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是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应运而生的。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然而,这并不意
5、味着中国革命、党的建设的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百年党史来看,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虽然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但也存在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然而,这一认识当时并没有成为全党共识。紧随其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共产国际决议、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左”倾错误便开始了其长达4年的党内统治,给党和红军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直到遵义会议召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被确立,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主张逐渐被全党认识到。到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立
6、为党的指导思想,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此后,中国共产党人越来越多地将马克思主义话语转化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的“中国话语”,党建话语便是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中国话语”。,第二部分,在“两个结合”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这种“民族形式”其实就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表达形式、话语形式。比如,毛泽东同志把“实事求是”这一来自汉书河间献王传、本意是用来赞扬治学精神的传统文化话语用到党的思想路线中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从丰富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素材并与时代紧密互动,经常把“老祖宗的话”用到党的建设中来。他用正考父“三命而俯”的故事教育领导干部要谦卑自省、战兢自持、敬畏人民、廉洁奉公;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育党员干部坚守人民立场,始终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用“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警示领导干部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用“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历览前贤国与家,